中國向來能夠在投資組合發揮有力的分散投資作用,但 2023 年情況有所不同。與全球其他固定收益市場一樣,中國固定收益市場亦經歷了充滿考驗的一年,而這是由於中國經濟受壓之故,但這個多元化投資領域的表現不盡相同。
在岸中國政府債券收益率一直相當穩健。在正收益率(有別於部份主要已發展市場)下,中國決策官員能夠在寬鬆的財政政策基礎上減息,並為經濟提供額外支持,因而推高債券價格。
至於在岸信貸市場,國有企業發行的債券造好,但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受壓,特別是持續面對考驗的房地產業。
離岸美元債券市場亦出現類似:國有企業債券整體表現良好,但房地產業債券則受困。
儘管中國現時的增長遠不及過往的雙位數增長率,但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仍較不少已發展市場穩健。然而,市場的觀點已經由過度樂觀變為極度悲觀,國際投資界的論述與實際情況之間明顯脫節,令到本資產類別部份範疇的估值大幅折讓,主動型投資者可以把握隨之而來的機會。
當局正逐步放寬政策,反映決策官員取態審慎,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然而,我們認為不少市場參與者感到困擾,反映他們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中國不會像其他多個已發展經濟體為應對疫情(及其他危機)而推出大規模的巨額刺激措施。投資者應預期中國決策官員將繼續致力把增長穩定在較低水平,而不是使之回復至過往的軌道;投資者需要抱持較長線的思維。
儘管美國等國家在貿易方面越來越重視其地緣政治盟友,令情況出現轉變,但中國最終仍受惠於全球出口趨勢。中國正投資於越南、菲律賓、印尼和墨西哥等開始為中國出口製造中間投入品的市場,但大部份上下游供應鏈仍源自中國。雖然這個情況可能轉趨複雜,但鑑於這些項目需要投資和資金,我們認為整體趨勢始終有利亞洲固定收益市場進一步發展。
從結構上來說,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並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舉足輕重,因此中國仍然是有意建立均衡投資組合人士的重要市場。從週期角度而言,現在是充滿挑戰的時期,但已開始感覺到最壞情況已經過去。不過,由於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因素存在甚多不確定性和固有的不可預測性,因此投資者必須保持耐性。
儘管短期貨幣壓力可能繼續存在,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獲得政策和疫後重啟活動的支持,加上其出口結構迅速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人民幣的中期前景仍然看好。目前的估值和貿易順差偏高,為其長期價值帶來支持。
我們認為不均衡的增長復甦及溫和的通脹,有助中國貨幣政策繼續利好收益率表現。在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可望持續反映國內動態,使之有效發揮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功用。
按照目前的估值,離岸美元債券市場的部份領域能夠提供收益良機;與此同時,我們認為不良房地產業債券的估值並未準確反映最終出現的復甦情況。